好羨慕擁有一口健康的好牙
每半年,我會去定期去「洗牙」,而、每次都會被牙醫發現「紕漏」!
我以為夠乖了,每吃了東西,一定火速去刷牙;牙醫警告:這樣還不夠,一定要先用牙線清過「齒縫」才不會孳生牙周病等…
前面的報導提醒過:刷牙時,要向「擦鏡子」一樣地刷;不是像「刷浴缸」那麼刷?!
研究指出…
我有刷牙啊
台灣民眾的口腔保健,最常聽到的回答是:「我有刷牙啊!」、「早晚各一次。」
這樣就夠了嗎?不妨檢討一下,你有多少顆不健康的牙齒?
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12~65歲國人只有56.6%仍擁有一口完整好牙,其他的人曾經裝過假牙(含活動以及固定假牙)、植牙或缺牙,平均缺牙3.5顆;65歲以上平均缺牙14.8顆。整體來說,12歲以上國人平均缺牙5.6顆。
跟日本相比,台灣的大學生因蛀牙問題嚴重必須拔一顆以上臼齒的比率高達兩成,「是日本的13倍」。
台灣孩童的蛀牙率居亞洲倒數
國健局統計,4~5歲幼童齲齒率72.59%,5~6歲73.65%,也就是幼稚園孩童每10個人當中就有7.3個人蛀牙。
12歲學童平均每人齲齒指數(DMFT)多達2.58顆(指蛀牙、填補牙與齲齒被拔除的牙齒總數),位居亞洲末端。
除了蛀牙,牙周病也是目前國人最嚴重的牙齒問題之一。根據中華民國牙周病醫學會推估,國人成年人口中,超過八成患有牙周病。
國內外研究報告紛紛顯示,牙周病患得到動脈硬化、心肌梗塞或腦中風,是一般人的2~3倍。懷孕女性如果有牙周病,造成早產與新生兒體重不足的危險是一般孕婦的8倍。
牙周病和糖尿病也互相牽連,糖尿病是引發牙周病的危險因子,目前甚至已有研究進一步指稱,牙周病如果控制不當,血糖控制也會跟著變差。
只刷牙肯定不夠
牙齒不好,通常第一個想到的理由就是刷牙不夠。的確,國健局調查發現,每次吃完點心只有1.4%的人會去刷牙,中餐飯後僅10%,晚餐後只有4.7%,很多人的習慣是:睡覺前再刷就好了。
口腔內細菌繁殖的速度比我們吃飯還快。
蛀牙是因為長期食物殘渣累積,不斷孳養細菌生長,細菌分解食物之後產生酸,研究顯示,酸鹼值5.5以下的食物在口腔停留5~10分鐘就開始發酵,產生酸化作用之後會侵蝕琺瑯質,造成鈣離子流失,牙齒脫鈣後逐漸形成蛀牙;而牙菌斑長期堆積,久而久之牙齒周圍骨骼逐漸流失、牙齦萎縮,形成牙周病。
把握關鍵時刻,有效預防蛀牙
要有一口好牙,除了增加刷牙次數、使用牙線,還須在關鍵時刻給予正確防齲措施。一套完整的防齲策略除了使用窩隙封填劑,還包括在最容易蛀牙的牙齒縫內塗氟。
「牙齒萌發出來半年內,就要塗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牙科醫療部主任陳立愷大聲疾呼,尤其要把握3、6、9、12歲的關鍵時刻。
在日本,各鄉鎮衛生所提供一對一的幼兒牙齒保健服務,派公衛護士到家中教新生媽媽如何幫寶寶刷牙,例行健康檢查時會使用牙菌斑顯示劑,一顆顆測,檢查哪個死角被忽略了,必須加強潔牙。寶寶3歲時要去打疫苗,這時護士會順便做牙齒塗氟,也因此,早在1999年,日本東京的3歲兒童每人平均蛀牙率僅僅0.65顆。
這是因為日本政府遵從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的目標,全球5歲兒童90%以上沒有齲齒,12歲兒童平均齲齒指數在2以下。日本厚生省根據「健康日本2010」,延伸出「8020運動」行動綱領,強調牙齒保健必須從幼兒做起,希望80歲時還能擁有20顆健康的牙齒。
原本兒童齲齒率高於台灣的韓國,從2000年開始,將溝隙封填劑納入兒童口腔保健政策內,連續實施四年,齲齒率降低一半以上,同時配合含氟漱口水,口年內齲齒率降了20%。也因此2006年,12歲學童平均每人齲齒指數從3.3降至2.2,比台灣(2.58)還少。
要有健康的身體,顧好你的牙齒。牙齒不是白就代表健康,刻意美白的牙齒對牙齒本身並沒有相對的好處。
勤使用牙線,記的刷牙,定期檢查和洗牙,就能有一口檢康的好牙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