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者 文 / 游乾桂
三個認識長達三十年的朋友,相約每一年都得排除萬難,至少見面一次,閒話家常。這看似容易其實難,可是我們做到了,沒有明說,沒有約定,就在鳳凰花開的某一天,總有人起義,相約聚會。我們之間最大的交集,早已從年少輕狂時的論老說禪,悄悄轉成為人父母的育兒經。
歲月催化,一位當了輔導老師 ,另一位則成為會 計學 教授,而我則當了專家與作家,我們各擁一片天。那一天,我們約在安坑山上一處極有特色的小餐廳裏,一面欣賞山光水色,一面談天說地。
席間,聊到最近的熱門賣座電影《送行者》(又譯《禮儀師之奏鳴曲》),看似在生死交界處,送往生者最後一程,其實藏了生死哲學,引人省思,音樂極美,意境極富,人生意義極濃,果真是好片;我不由自主說了一些個人的制式想法,友人的看法比較獨到,並且意有所指──我們都是送行者。
送行者?
我不禁有些驚愕,友人敏銳嗅出我的迷惑,馬上接口說,別緊張,是送孩子前行的人。
真是妙解,我莞爾一笑,那一夜,我陷入沉思之中,心中想着,如果我是孩子的人生送行者,我該給什麼,或者做什麼,才能陪他無礙前行,一生有用,無怨無悔,我想到了三個非做不可的角色。
當個伯樂
史書上記載,始皇帝有七匹名駒:追風、白兔、躡景、追電、飛翩、銅爵、晨鳧,功能作用各自不同,有的快如閃電,有的長征千里,跑快的跑不久,奔馳千里的跑不快,各司其職,成就其業。
明白這種道理的叫做伯樂,知人善任,懂得找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合適者。
最好的伯樂應該是父母不是他人,我們與孩子最接近,理應最懂孩子的特質,明白他最擅長之處。
這幾年常被問及過動兒的事,我不由自主常在心中滑過一個念頭:「萬一不動就更慘了!」父母之所以害怕過動,是因為擔心他不專心,可是伯樂不怕,他會把動的孩子放在嗜動之處,比方說,運動科學家、運動醫學家,或者運動專業人士;文靜之人則可以引領他們當作家、藝術家、音樂家等。
伯樂是具有敏慧(相人術)的人,知道孩子特性,能做什麼。物理學家做物理,化學家做化學,喜歡沉思的人玩創意,就是魚在水中,鳥在青天了。
送禮的人
健康、快樂是我以為非得送給孩子不成的厚禮,我們在人生之中不可能與兒女同行太久,終須別離,孩子得獨力走完自己的人生,足以一生受用的禮物,大約就屬健康與快樂了。
健康讓孩子走得長、走得遠,但如果不教,孩子不懂,不健康了,人生路就不易走。研究指出,擁有健康快樂之人的解壓能力,遠遠勝過缺乏者,這點滿容易理解,試想生病時的脾氣是差些,健朗時的應對進退是否好些,就可以清楚明白了。
健康者的人生充滿無限可能,二○○七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萊 辛 女士,得獎時高齡八十八歲,萬一她活短了一點,這個獎還拿不到咧!人生長一點,可能的確大一些,這是實情。
健康一事於是便順理成章地被我帶入教養的主張之中,而我身體力行,很早就領着他們穿梭在山野林間,爬山、溯溪、打球、浮潛、泡溫泉,他們擁有與大自然相處的十八般武藝,健康使之成為陽光小孩,即使有了挫折,一個轉身也就忘了,應對失敗的能力強過了我。
我很擔心滿懷愁緒的小孩,他們會冤枉地花太多時間尋找快樂,而且很難找着陽光,一輩子憂鬱纏身,煩惱枷鎖。給孩子快樂其實不難,拍拍手、鼓鼓掌,肯定他的所做所為,孩子就會眉開眼笑。
給孩子掌聲
快樂來自掌聲,你給了嗎?
最近剛讀 畢龍應台 老師的《目送》,很有感觸。文中提及,我們將因歲月的交錯,目送孩子漸行漸遠,而孩子則目送我們越來越老,一路到終點,最後我們在墓內,他們在墓外。
親子之間無從避免的,一定會有黃金交錯,目迎目送,通往不同的方向,我以為最美的方式是給彼此掌聲;我們都喜歡掌聲的,不是嗎?真笨、豬頭、小心我把你送去資源回收、你有沒有腦袋……這些話沒有人會欣賞的,孩子喜歡的是── 「好棒哦!」、「真是厲害!」、「怎麼辦到的?」、「你好強。」、「心肝寶貝」……
人生需要動能,動能來自掌聲,掌聲越大,人就大步前行。
孩子要這樣的送行方式,引領他通往快樂天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