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少與多           / 李翊菱

 

人生中的意外驚喜是值得珍藏的。某年寒冷的春天,我與一家之主在美國加州101公路上,隨機決定前往某酒莊品酒。我們駛入一路都是沙漠地形的山區,約莫一個小時,遠處一幢泥磚屋在我的眼前矗立,心中狂喜簡直是意外中的意外。

 

這畫面出現在我的偶像 美國女畫家歐姬芙(Georgia O’Keeffe)的傳記裏。她長期居住在曾是西班牙殖民地的聖塔非。我也計畫要去歐姬芙的故居拜訪,但始終未實現。此處充滿歐姬芙畫筆下的作品 ? ─ 聖塔非的泥磚屋建築文化。

 

進入酒莊後才知,這兒是由一位印地安人經營的民宿。夜裏的沙漠建築充滿神秘奇特的美。「野土狼」(Wild Coyote)這家民宿,號稱不使用任何電子產品,因此泥磚屋頂上,錯落著間距整齊的沙袋燈。

 

「我們這兒沒有電視、電話、音樂。夜宿此處,讓沙袋燈指引您回家的路。充滿星星的夜空,可以安撫平日的困惑,藉著冥想在靈魂深處找回自己。」我已經被迷人的廣告辭所吸引,整個人早已跌入雖野趣卻又叫人沈思的地方。

我忽然明白歐姬芙為什麼堅持不住在紐約,而願意與丈夫分居兩地,選擇新墨西哥州的聖塔非終其一生。充滿霓虹燈的繁華都會,在紐約步伐是緊張的。

 

質樸荒涼有貧瘠之感的聖塔非,叫人減緩忙碌,提醒人要為生活做一份「停、聽、看」的檢驗書。此地正好適合歐姬芙,她喜歡儉約、自在不受打擾的生活。也因為受東方思想的影響,她追求自己心靈的國度,畫作裏呈現「少即是多」的風格,就是她生命的信仰。

於是我也開始思考「少與多」之間的關係。

現代人的心過於忙碌,太依賴外在條件來滿足自己。我的老師 傅佩榮 教授在教導我們哲學思考的時候,說了這句話,「擁有東西太多,人的生命內涵、注意力就分散了,最後成了物役。」

 

老師常以一句存在主義名言,「擁有就是被擁有」來鼓勵他的學生,要多在生活裏清醒。並說「想要擁有的東西,必須是我們能掌握的。所謂儉約生活,就是東西一直用到壞為止,以及不擁有不需要的東西」。

孩子
大了,好不容易有了與自己相處的機會。 許多富 太太們以消費購物為樂,心底愈空虛的人,情緒愈是放在消費事物上。暫時的慾望滿足了,不久新的慾望又再燃起。

 

名牌廣告的迷思,常引起物的慾望。想一想,我們一次只能佩戴一只鑽戒,不明白為什麼有人需要不同克拉的鑽石。

 

自問一下「如果我沒有它,生活過得下去嗎?」?貴重之物太多也會擔心它們的安危,終日擔憂被偷被搶,而不能悠閒度日,這就是「被物擁有」最好的例子。

 

那麼「少與多」的關係又是什麼呢?

食物少了,嘴裏滋味多。

熱鬧少了,獨處機會多。

物慾少了,心裏安心多。

閒談少了,讀書機會多。

思考少了,傲慢態度多。

傲慢少了,稱心如意多。

 

人生精華歲月難得,讓我們一起共勉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