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001_com]_echi_wallpaper_92591_leaf02_1280.jpg 

 

知名教授李家同與網友及九把刀之間的網路文化論戰,最近發生過兩次,每次都想好好寫一篇,但還有更多時事議題發生,也就忘了!好像也沒太大動機寫它!

晚間去買了一份聯合晚報,看到頭版頭又是李家同的論點,他說:『網路文章太簡單,不如讀法官判決文!』,還說:『讀太簡單文章,下一代會變笨!』

 

既然頭版頭都寫了,我的小部落格也該扮演一些不同論點的角色,否則,好像把所有事情及行為都太簡單化,支持網友、鄉民的開始批李校長不知網路煙火,而支持李家同者又好像缺乏網路重度體驗式的論點,故終於有了動機,於是,寫了這篇針對網路文化的不一樣意見書,請大家更寬廣的看待網路文化。

 

首先,必須先幫李家同教授說句話,他是在『大量閱讀的重要性』演講中表達他的看法,所以,演講主題是閱讀實體書籍,而且是要深度閱讀文書,既然如此,當然,要有基本的邏輯及支持觀點,而且,演講的地點是在學校,對象有年輕人與他的粉絲們,對於年輕人重度網路閱讀,它比較持反對的意見,這是多元意見的一種,也在激盪起年輕人對網路文化的反思,沒甚麼大不了!

 

由於筆者不在現場,只透過報載片段資訊評論,可能有偏頗,但針對報載提出的讀網路文章會變笨,提出一些較複雜的觀點。

讀太簡單的網路文章,下一代會變笨?

 

這已經是一個網路文化的老梗問題,搜尋網路知識庫,有很多相關文章可以支持這個論點,也有部分研究,也否定這個說法。

 

支持的看法不外乎網路閱讀,並不是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因為強迫大腦多工使用,可能一面看網路文章,一面又與MSN好友聊天或回覆E-mail,無法讓注意力集中專心閱讀。

 

還有,網路文章很多是非線性超連結的呈現,有些則有圖文及動畫輔助,還有回應的互動機制,所以,這種片段式、感官視覺性、速時連結性、引用回應強烈的文章模式,與一般需要思考的書籍比較,大腦一直在多工,無法產生深度閱讀後的記憶連結及知識刻印的效果,也就是變成所謂的淺顯閱讀,甚至有人說不停使用電腦可能導致大腦「嬰兒化」的原因就是如此。

 

當然,支持的說法則是人類大腦具有成長擴大的能力,習慣多工或非線性接受新資訊的大腦,有助於新神經細胞的產生,甚至對資訊的反應及回應可以更快,讀網路文章不僅不會變笨,反而會對資訊內容吸收更快反應更快,變得更聰明!

 

李家同與網友及鄉民之間的論戰,提醒大家注意虛擬世界造成的淺薄閱讀問題,但也凸顯傳播發展過程中,從線性閱讀(書籍)到非線性閱讀(網路)的文化衝突,如果研究大腦記憶區塊的專家都知道,記憶分成感覺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如果閱讀只變成一種感覺記憶,幾秒鐘就會忘記,短期記憶如果不透過背誦,也是很快就會忘記,要變成長期記憶,才是一種深度閱讀後的知識,從這個角度來看,網路的淺薄閱讀,在深度閱讀的功能上,是比較困難的。

 

買書是需要時間及金錢成本,還要強烈的閱讀動機,付出代價較能珍惜書本價值,手持書籍閱讀要翻頁,讓身體某些感官觸摸書籍、也會有書籍情感,他還需要按部就班順序閱讀,可以較慢速度反思文章筆觸及內容架構,所以,也有助於邏輯思考,李家同教授的論點不是感覺抒發,而是重度書籍閱讀者的老經驗。

 

至於李家同教授提到的變笨觀點,是稀釋了網路閱讀的其他大腦運作,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觀點就是,兩者放在一起討論誰比較笨?本身就有問題,因為網友真的透過網路閱讀相同的深度文章嗎?我想不是,網友透過網路搜尋資訊及情報,虛擬人際互動,娛樂等等,讀深度文章的不多,寫文的倒是很多。

 

回到傳播發展的歷程來看,讀實體書的依舊讀實體書,即使電子書潮流已經慢慢形成,遠距教學是常態,但讀實體書的文化本身就有一種閱讀魅力,尤其深度閱讀的習慣,必須從年輕人的世界裡,重新找回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