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0_09836d5e61dfdd2f6f27qjfMML4WmmWu.jpg  

 

我注意到有對夫婦,兩歲左右的兒子在身旁邊跑邊喊。這對夫婦在路邊買了兩支冰棒,邊走邊吃,小男孩也想拿支吃。

 

母親說:「寶貝,你可以從我這兒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為太冰了。」

 

可是小男孩伸出手來要整支,他母親再次把手拿開,他失望地哭了,父親又重複他母親的做法。小孩邊哭邊向前跑去,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跑回來,嫉妒又難過地盯著兩個正吃得起勁的大人。一次又一次,他伸手去要整支冰棒,但大人緊握著寶物的手卻一次次縮回去。

小男孩愈是哭,他的父母愈覺得有意思。他們不停地笑著,並想跟他開玩笑:「你看你,這有什麼重要的,值得你這麼吵鬧?」

 

於是小男孩坐在地上背對父母,朝母親方向扔小石子,但他又突然站起來,焦慮地四下張望,想知道爸媽是否還在那裡。

 

父親吃完自己的冰棒後,把小木棒遞給兒子⋯⋯,自己繼續向前走。小男孩期待地舔著小木棒,看了看,把它扔掉,又想撿起來,但最後還是沒有撿。接下來他一臉失望,孤獨又傷心地哭起來,全身顫抖。然後馴服地跟在父母身旁。

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親眼見的景象,寫在《幸福童年的祕密》裡,她非常驚駭於父母可以如此羞辱小孩,其後也展開對小孩成年後也會對弱者輕蔑的關聯性研究。

米勒認為小男孩並非因為「貪吃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傷心,而是他的情感不斷受到傷害和打擊。不但願望無人理解,更糟的是,他的需求還被開玩笑。

父母把他們的觀念與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為了生存和愛,學著去服從,甚至對父母所說的傷害自尊心的話,也只有壓抑下來,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社會裡每時每刻在發生,很多大人不自覺地常犯這些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