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頭地,本是天下做父母的共同,但是,現實生活中事與願違的例子枚不勝舉。

 

對孩子要怎樣才能愛的得法,愛得恰到好處呢?

 

魚缸法則

 

養在魚缸中的熱帶金魚,三寸來長,不管養多長時間,始終不見金魚生長。然而,將這種金魚放到水池中,兩個月的時間,原來三寸的金魚可以長到一尺。

 

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

 

而父母的保護就像魚缸一樣,孩子在父母的魚缸中永遠難以長成大魚。

 

要想孩子健康強壯的成長,一定要給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而不讓他們拘泥于一個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魚缸」。

 

隨著社會進步,知識的日益增加,父母應該克制自己的想法和衝動,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狼性法則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他們不會將任何事物當成理所當然,而傾向於親身研究和體驗,大自然的神迷和新奇永遠令狼驚異。

 

狼總是會有對周圍環境產生興趣,因而它們能不斷在環境中發現食物,瞭解危險,從而有力的生存下來。

 

因此,要培養孩子超強的學習能力,一定要培養孩子對於世界的好奇心,讓他仔細觀察生活,用興趣來作為他學習的老師

 

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就能不斷對工作有新創見和新靈感。

 

南風效應

 

北風與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更強大,他們決定比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無論怎樣強烈,行人只是將衣服越裹越緊;而南風只是輕輕拂動,人們就熱得敞開大衣。

 

南風效應告訴我們:寬容是一種強於懲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樣如此,那些一味批評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終會發現孩子越來越聽不進他們的話。

 

每個孩子都可能犯錯誤,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體諒孩子的同時,從自身入手做好修養工作,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是美國心理學家,1966年他做了一項關於學生對成績期望的試驗。他在一個班上進行測驗結束後將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單交給了校長。

 

校長將這份名單交給了這個班的班主任。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再次來到這個班上時,名單上的學生成績大幅度提高。同學成績提高的秘訣很簡單,因為老師更多的關注了他們。

 

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非凡天才,但這種可能的實現,取決於父母 和 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那樣的去愛護、期望和珍惜這些孩子。

 

孩子的成長方向取決於父母 和 老師的期望。簡單的說,你期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就可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你怎樣管教孩子的?

 

低聲:

 

父母應以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要好。

 

沉默

 

孩子一旦做錯了事,總擔心父母會責備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批評和自己所犯的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

 

相反地,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

 

暗示:

 

孩子犯有過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不直接批評他的過失,孩子會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願意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育,而且這樣做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引導:

 

當孩子惹了麻煩遭到父母的責駡時,往往會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此時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個人,你會怎麼解釋?」。

 

這樣會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別人,該說些什麼?這會使大部分孩子發現自己也有過錯,並會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的責任嫁禍給他人是錯誤的。

 

適時:

 

幼兒的時間觀念比較差,又天性好玩,注意力易分散,剛犯的錯誤轉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評孩子要趁熱打鐵,不能拖拉,否則,就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美國孩子教育成長的啟示

 

長期以來,中國孩子接受的是灌輸教育,考試中國孩子勝過美國孩子,但美國孩子動手或研究能力往往比中國孩子強。

 

美國孩子是在無憂無慮中長大的

 

孩子小的時候功課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為主,到了該上大學之時,也不必像國內高中生那樣必須走那道高考獨木橋,美國孩子要想上大學只需憑學校的積點、老師的推薦以及社會活動的表現,就可申請大學。錄不錄取,全憑大學對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著為上大學而擔心,因為這所大學不錄取,那所大學也能錄取。

 

美國孩子的成長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事實上是美國父母在如何讓孩子儘早具有獨立性和智力的潛質開發方面獨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

 

有人說中國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國孩子則是爬大的,這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在美國無論在哪里,都可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會主動跑上前去,彎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聲起來,小孩看到沒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來,除非摔得個頭破血流。

 

無論在公園裏,還是在街頭抑或是飛機的過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搖搖晃晃地走,父母在後跟著跑的驚險鏡頭。

 

美國父母十分注意與孩子的交流

 

當孩子呱呱落地時,做父母的就試著與呀呀學語的孩子交流,將父母的感情傳給孩子。美國報章,有鼓勵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文章,稱美國的父母已達成共識,想要培育出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首先應學會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和寶寶交流。父母不用擔心這種交流會變成單方面的意願,因為寶寶一出生就有了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且願意和你們交往。

 

媽媽是寶寶第一個和接觸時間最多的交流物件,母子間目光相互注視就是交往的開端。母親還可利用一切機會與寶寶交流,如:餵奶、換尿布或抱寶寶之際都會和他說話,並展出微笑的面容,說一些諸如「看看媽媽」、「寶寶真乖」等親密的話語。如果寶寶在吃奶時聽那些話,就會減慢甚至停止吸吮的速度,說明寶寶在聽媽媽講話。

 

利用一切機會和寶寶交往,讓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別不同人的人聲、語境,認識不同人的臉、不同表情,維持愉快的情緒。平常注重與孩子進行交流,對孩子有問必答,同時母親也像一個循循誘導的教師一樣,與孩子促膝談心,非常平等,尊重彼此,沒有淩駕於孩子頭上的架勢。

 

美國孩子為何長大上大學後獨立性強、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塑性大,這與父母對幼兒的語言開發是分不開的。

 

美國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據介紹,美國孩子很小就與父母分開住,孩子單獨睡一個房間。當然也會有孩子怕寂寞,這也好辦,就讓他從小與小狗為伍。

 

無怪乎當小狗失蹤或去世時,很多孩子都哭得悲痛欲絕,因為孩子與狗的感情勝過了父母!孩子到了18歲時,就得自己掙錢解決生計,這倒不是父母沒錢,而是讓孩子自己掙錢早日獨立。

 

美國孩子從小就經常聽到父母的口頭禪:「自己照顧好自己」、「讓你的生活明天變得更美好」。美國父母是這樣看的,讓孩子自己掙錢,是讓孩子知道掙錢的辛苦和不易,以及掙錢的價值。

 

上大學後,孩子就可申領信用卡,這是學會理財的第一步,支付帳單,如果不及時付賬單,個人信譽就有污漬,以後就會遇到許多麻煩。在臨近大學畢業時,汽車銷售商就會到學校推銷汽車。孩子租車後,開始自己租公寓,打零工,不過這時孩子還沒有固定工作,買大件得有人給你擔保,讓你知道這錢不是白掙的。畢業後可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流逝,收入增長,就會買房子、汽車,以及進一步改善生活,這種體制可以讓孩子儘早地適應社會獨立的生活。

 

這種培養孩子的體制,對東方的父母培養孩子不妨是一個良好的借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