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世界運動的創立人是一位出身赤貧的若瑟赫忍斯基神父(Pere.Joseph. Wresineski)。

 

  小時候,他經歷了如同今日世界窮人所提會的:因貧窮帶來的自卑。這個孩子的家庭是那條巷子最窮的,為了家人的溫飽,他常常得在眾目睽睽之下,穿過大街向修道院拿來剩菜,父親找不到工作………這個家庭在別人眼中是毫無希望的。

 

  因著母親的鼓勵與朋友的支持,他才能在如此令他自卑的環境中長大,成為一個蛋糕師傅,加入了天主教職工青年會,和其他年輕人一同努力改善工人的生活。他從福音裡認識了耶穌,深刻地了解耶穌實在是一個接近窮人的人。於是,他渴望成為神父,使得每個人都能分享福音。

  對一位小學畢業的蛋糕師傅而言,成為神父是一條極為艱難的路,十九歲的他,必須重回校園與十二歲的孩子一起學習。然而,源於一份希望--為窮人服務,他不但克服了年齡所帶來的重重障礙,更在這個陶成的過程中不斷地走入礦場、工廠、去尋找、接近那些最貧窮的人。

 

起點--諾瓦集貧民窟

 

  若瑟神父四十歲時,來到巴黎南方的諾瓦集貧民窟(Noisy-le-Grand),在那裏生活了252個貧窮家庭。這個貧民窟在若瑟神父去之前已經好幾年了,是為法國那些無屋的窮人所建立的。生活在這個貧民窟中的人都處於巨大的赤貧中;不只是物質上的缺乏:他們的住屋由鐵皮搭蓋而成,沒有水、沒有電;也感到十分絕望,因為政府告訴他們只需住在這裡幾個月,就會給他們真正的住房;可是承諾一直都沒有實現………。

 

  若瑟神父到了這個貧民窟,決定不只做做彌撒,他要和這裡的家庭分享生命。因為在這些家庭身上,他重新發現他的父親、母親、兄弟姊妹所生活過的赤貧。神父決定和貧窮家庭生活一起,在沒有人支持的情況下,他單獨在貧民窟中,住在和這些貧民一樣的鐵皮房子裡。

 

  一天,若瑟神父坐在路旁,有位貧窮媽媽來找他:「神父,我沒有錢,先生也沒有工作,你能不能給我一些錢?」若瑟神父說:「太太,對不起,我真的一毛錢也沒有,除了我這件神父的衣服可以給妳,我實在什麼也沒有!」從這時候起,這些貧窮家庭慢慢意識到:若瑟神父真的願意和他們起,且跟他們一樣的貧窮。

  

曾經歷赤貧生活的人,他知道赤貧的氣息,了解赤貧施加於人身上的暴力,體會到靈魂深處為了對抗赤貧所發出的喊叫…………而那個人,他後來有了較好的機會,可以有另外的生活,卻選擇再度進入貧窮當中;他可以離開,竟願意回來與貧窮家庭們一起奮鬥!慢慢的,若瑟神父賺得了貧窮家庭的信任。

  

第四世界運動始於法國,當時(1957)是個工業非常發達的國家,大多數人相信他們已找到所有解決貧窮問題的答案。然而,就在繁華的巴黎近郊,有這麼個貧民窟,有如此的赤貧存在。

 

  正因法國人民深信自己的國家進步,更讓窮人感到他們之所以貧窮完全是自己的罪過;相對地,那些較富裕的人則視唯一答覆窮人的方式為:給錢、給衣服、或保護貧窮的孩子--法國有一條法令將貧窮孩子強制寄養到別人的家庭。貧窮父母連自己的孩子都沒有了。

 

  若瑟神父到貧民窟所做的事是:保護貧窮家庭的完整!為了維護他們的榮耀,他趕走那些在貧民窟中施捨衣服、給錢的慈善組織,因為他知道,貧窮家庭心中最渴望的是尊嚴!之後,著手與這些家庭建立孩子的未來:他們為孩子設立了圖書館和幼稚園。

 

赤貧非個人問題

 

  當時一般法國人面對貧窮的態度:把窮人家的孩子強制寄養後,將失業的男人、女人集中;這個家庭裡的人分別安排到可供溫飽之處,貧窮便消失了!卻看不到貧窮是整個家庭都在受苦。

 

  不只在法國,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無不採用類似方式來解決貧窮問題:視為一個一個單獨事件,而非以整體性的眼光看待貧窮之原因、衍生的問題及造成什麼影響。我們可能會說:「貧窮」就是流浪漢、孤兒、失業的人……所以,蓋個房子給流浪漢,提供他們有衣服穿、有食物吃、有地方睡;另一個問題是孤兒,再蓋棟房子給他們……問題就迎刃而解。

 

  如果我們了解「赤貧」者所受的苦難是整個家庭,我們就不得不想到:這個貧窮家庭的未來。我們不得不考慮:家中的父親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是不是找到合適的屋子住?孩子可不可以好好去上學?他們在學校裡有沒有困難?該怎麼幫助他們?………若瑟神父告訴我們:事情的整體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他要求我們投入更多:若願真誠地看待「赤貧」這件事,我們必須作整體性的考慮,而不能只是給錢、給衣服。

 

志願者和盟友加入

 

  第四世界剛開始的時候,甚麼都沒有。只是若瑟神父單獨和這些家庭在一起,沒有錢、也沒有組織,但是神父對人很有信心,他開始邀請年輕人來加入他的行列,一開始這些年輕人只來一會兒,或放假時候才來;但是若瑟神父說:「若果我真的要改變這些家庭的未來,改變貧窮家庭的未來不是三個月、五個月就能做得到的,必需停留很久的時間、要做很久的努力……」。慢慢有一些志願者開始明白:要投身的話,不是 一兩 天、 一兩 個月的事情,要長久地留下來。

 

  若瑟神父很快建立了長久持續的志願者團體,之後,他們有了自己的訓練。整個行動的核心是訓練志願者和貧窮家庭分享知識,另外,也要讓別人認識貧窮家庭!

 

  在訓練中,若瑟神父試著尋找各種方法使志願者認識貧窮家庭。例如:他邀請大學裡心理系、社會學的老 師來 教授一些思想、理論的陶成。此外,在貧窮家庭同意的情形下,志願者和貧窮家庭一塊寫他們的歷史;也藉著寫,使志願者更了解貧窮家庭,且和家庭分享文化、知識。因為貧窮是如此「黑暗」,會讓一個人軟弱:讓人不能發展他的智慧……即使現在,訓練志願者時仍注意:志願者必須是聰明的人、必須是個能和貧窮家庭分享的人。

 

  志願者團體漸漸變的像個家庭。當他們投身在赤貧當中,和貧窮人在一起的時候,志願者當中需有很堅強的友誼,才能一起走如此長遠的路。

 

  若瑟神父建立了一個「盟友團體」,這些盟友沒有辦法放下他們所有的一切和貧窮家庭一起奮鬥。到他們生活在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試著讓窮人的聲音被聽見,試著讓別人認識貧窮家庭。

讓世界聽見窮人

 

  若瑟神父第一天到達諾瓦集貧民窟時就認為:如果他們的聲音沒有被聽見,這些家庭將永遠無法脫離貧窮!他留下來,一定要和這些家庭們從總統府、聯合國、一直走上梵諦岡──在全世界決定大事的地方,要讓他們聽到窮人的聲音!

 

  貧窮家庭需要有人為他們作證,為他們講話;需要有人信賴他們,真正相信他們能給予、教導這個世界。

 

  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說:「這個窮鬼什麼都不會,什麼也不做!」時,這個窮人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貧窮經驗能夠教這個世界什麼,必須有人相信他們──他們需要像志願者這樣讀過書、有很好工作的人,為了和最貧窮的家庭在一起,他們放下學識和工作;這讓貧窮家庭相信:「居然有人願意為我放下一切,而我的確可以和志願者、盟友們一起帶給這個世界一些東西!」他不再覺得自己是如同別人所謂:「一無是處」的窮鬼。甚至,志願者有時必須比窮人更堅信這一點,因為「貧窮」所加諸人身上強大的壓力,真會壓垮一個人,要花好幾年的時間,這個窮人才敢抬起頭來,講一些他要講的話。

 

  窮人的存在,向我們質詢許多事:我們是否真的貫徹我們的理念?讓這個世界是一個公正、正義的世界?我們是否實踐基督徒的信仰,去和最小兄弟們一起奮鬥?…….真正的聆聽窮人就必須面對這些質詢,絕非一件容易的是。

  這個世界可能有點害怕窮人。因此他們需要有人成為橋樑,重新創造窮人與富人的合一。

 

  第四世界運動一個最重要的精神是指出:如果我們願意和窮人一起努力的話,終結赤貧是可能的。

 

  例如:「街頭圖書館」中,將好書與最窮的孩子一起分享,孩子們會覺得自己是可以學習的人,而這個世界也知道了貧窮孩子們真的願意學習。

 

  志願者和窮困的成人在「工作坊」中共同合作。他們也許因長時間沒有工作而懷疑自己:不知道可以做什麼?但是共同的努力,讓他們體會自己具有能力工作;也告訴他人,這些窮人並非不願工作。

 

  第四世界運動亦發展了「學前學校」,使窮人家裡學前孩子也像其他孩子一樣,有學習的機會,免得入學之後,變成班上最後一名。

 

  「平民大學」中,貧窮家庭在此聚集,練習表達自己,將自己的經驗說出來,此處,他們是受尊敬的。

 

知識─幫助人從貧困中解放

 

  第四世界運動的行動建立在一個精神上:一為聚集這些貧窮家庭,使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也讓社會認識「貧窮」絕非一個一個單獨的人,他們是整個家庭,他們是一群人;二為和他們分享知識。根據創立人若瑟神父的經驗:唯一令窮人從貧困中釋放而得到自由的事情是,他們能學。進而獲得知識!

 

  因此,在全世界26個有志願者團體的國家,他們的行動都圍繞著「與窮人分享知識」:和孩子們一同享受讀書帶來的快樂的街頭圖書館;聚集第四世界成人們的平民大學,不但是自由表達、交流彼此經驗的地方,也邀請社會工作者、老師、醫生……來聽聽窮人的經驗,並分享他們所知道的。

 

  在行動中更重要的本質是:不斷尋找最貧窮的家庭。這就是為什麼在瓜地馬拉一座垃圾山裡志願者也為孩子建立街頭圖書館,海地貧民窟中,也有志願者投身,因為就在這些別人視為再無希望而放棄的角落,第四世界運動要尋找最貧窮的家庭。

 

  有位志願者第一次來到瓜地馬拉的垃圾山時,非常害怕,因為那裡既髒又臭、很可怕……,但當他去了幾次後,他發現貧窮家庭把這位志願者做「街頭圖書館」的地方打掃的很乾淨。在這裡真能體會到,雖然如此貧窮,而他們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習的心卻也如此的熱切。許多這樣的例子:正是在他人覺得困難、不在可能的同時,希望悄悄的萌芽。

 

和貧窮相遇

 

  為讓世界認識窮人,能用新的眼光了解他們,第四世界運動願意「學習聆聽窮人的聲音」開始。因此,志願者一開始訓練就是:寫下每天窮人告訴我們,教給我們的一切。之後,有一個研究機構更深入地試著了解窮人們真正的想法?也傳達給別人明白。

 

  窮人要能站出來,表達自己,好使世界上其他人更注重他們所發表的意見。所以第四世界運動也幫助他們走出這一步;無論在何處,到政府單位、到聯合國、到梵諦岡見教宗站在前面真正講話的是貧窮家庭自己,志願者只是在身後支持他們。

 

  然而,生活在如此困難的景況當中,許多窮人無法合適的向別人表達自己,往往志願者要和他們一起努力來尋找出真正願意傳達的是什麼?並且,他們代表的不是自己,不只是護衛、爭取自己的權益,他也要成為保護別人、爭取他人權益的人。當他代表貧窮家庭去大庭廣眾之中說話時,他是為所有生活在同樣困境下的家庭而說。

 

  如同菲律賓的貧窮家庭取羅馬覲見教宗之前,花了三個月聚會討論準備:「我的鄰居想法是什麼?」「其他家庭會怎麼說?」試著為其他家庭說出心中的意見。他們致力於這些溝通,花費相當時間進行十分瑣碎的工作,且通常不為人所見,但為了讓教宗、聯合國、政府當局能夠敞開大門接觸貧窮家庭,第四世界運動投注了極大的努力。

 

  使貧窮家庭聲音被聽見的另一個辦法是:為他們找朋友;窮人自己聲音很微弱,必須有許多朋友,一同告訴別人窮人的想法、處境、才可能被聽見。第四世界運動爭取聯合國接受 十月十七日 為「世界對抗赤貧日」,也就是希望這一天能成為世界紀念貧窮家庭的日子,不要遺忘他們。

 

  和窮人相遇是一輩子的事,每天生活中就有機會預見最窮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在我們所在之處向窮人投身,為他們與別人建立友誼。

 

  或許,世界的每個角落裡,第四世界運動的確喚起我們心中失落已久,對貧窮的覺醒。要求我們認真看待他人、自己的生命價值。從這裡,我們能學會:「愛」,是什麼?

 

 (楊淑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